对于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来说,往往很难发现自身出现问题,又或是不愿承认自己生病了,甚至拒绝接受治疗,但这种行为,往往或耽误治疗的佳时机,造成患者精神残疾。
精神残疾
精神残疾是指患有各类精神疾病且持续一年以上未。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、情感和行为障碍,精神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。
精神分裂如果长时间不能好转,或者病情多次,病人就会出现思维贫乏、情感淡漠、意志缺乏等阴性症状。此时,病人虽然智力正常,却生活懒散,对家人缺少亲情,对自己的未来毫无打算,整天呆坐不语,丧失了工作和生活能力,这就是“精神衰退”,从社会功能的角度讲,就叫做“精神残疾”。
精神疾病等于精神残疾吗?
疾病是指一个人的生理、心理功能的缺陷,而残疾则是强调疾病对其正常生活、工作和学习的限制和妨碍。精神病人的病态表现对其日常生活确有很大妨碍,但急性发作期毕竟是短暂的,多数病人是可以的,之后,完全可以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。少数久治不愈的病人,也可以在病情相对平稳的阶段,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。
所以,精神病不等于精神残疾,精神病人也不一定就是残疾人。如果一个人一旦得了精神病,就性地被当作残疾人来照顾,而忽视他们的劳动力和创造力,这是对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极大的浪费,是对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,也是对精神病人的一种不公平的待遇。
那精神残疾是如何产生的?
1
治疗不及时
有些病人缓慢起病,不易被发现,加上家属缺乏这方面的知识,使病人长年得不到系统治疗。
2
病情久治不愈
病情长期得不到明显缓解,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病人的社会功能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有些病人久治不愈,而是因为治疗的方法不当,比如药物品种的选择不当、剂量不足,或者是严重的药物反应干扰了治疗等等。所以选择正规的医院非常重要。
3
病情发作
病情的次数越多,治疗就越困难,病人社会功能的恢复也就愈加不容易。
4
病人缺乏照顾
研究表明,在影响精神分裂结局的诸多因素中,家庭的照顾是重要的,观察病情、督促服药、安排生活等等事宜,都需要家属的照顾。病人如果失去了家人的亲情,就更谈不上在社会上自如地与人交往,积极地胜任工作了。
因此,想要预防精神残疾主要的一点就是对精神疾病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干预。
对易导致精神残疾的精神障碍患者,要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,督促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配合治疗。
【申明:本文由第三方发布,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,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,请发邮件至fw@familydoctor.com.cn,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