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一、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祖国医学记载的“干癣”、“顽癣”、“松皮癣”、“白疕”、“蛇风”、“白壳疮”等病与银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。
与银屑病相关的内容首见于隋代的《诸病源候论》,称为“干癣”,《诸病源候论》将“癣”按症状表现和病因、病机的不同概括为三类,即“干癣”、“湿癣”和“风癣”。认为三种癣的特征如下;
—“干癣”是一种有鳞屑、无渗液、境界清楚、伴有瘙痒的皮肤病。
—“湿癣”,是有鳞屑、渗液,境界清楚、伴有搔痒的皮肤病。
—“风癣”,是具有园形的境界,边缘清楚,搔抓顽痹,不知痛痒,其里有虫。
从该书描述的临床表现来看,大陆医药界认为祖国医药中的“干癣”概括了现代医学的银屑病、脂溢性皮炎、玫瑰糠疹、扁平苔癣等多种皮肤病,若将银屑病定为“干癣”,属“癣”类,容易与现代医学的由真菌侵犯皮肤、毛发和指(趾)甲所引起的“癣”混淆。因此,我国解放后,对国外命名的 Psoriasis定义为银屑病,俗称牛皮癣。而日本和台湾将 Psoriasis仍称作“干癣”,将慢性單純苔癬 (Lichensimplexchronicus)和局限性神經性皮膚炎(NeurodermatitisCircumscripta) 俗稱为牛皮癬。海峡两岸的中医对该病的称谓是不一致的,台湾的皮肤病专家认为把银屑病和牛皮癣看成一回事是错误的。祖国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从唐宋到明清经历了一个曲折的、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。在早期, 强调外因“风”、“湿”、“邪”在发病中的作用,忽视了内因的作用,针对“湿邪”和“虫邪”,初期治疗上以燥湿、杀虫、祛风为主,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,逐渐重视内因在发病中的作用,认为内因是发病的根本,内外因共同作用导致“白疕”的发生和发展;治疗上转向于以清热、凉血、润燥为主,且提倡分阶段治疗。
明清以后,包括现代很多医家,对“白疕”的认识更深入,提出“病在皮肤, 根在血液”的观点。
【申明:本文由第三方发布,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,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,请发邮件至fw@familydoctor.com.cn,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。】
下一篇:
敷面膜引起皮肤过敏怎么办?